倡議交通醫療資源整合:推動政府建立完善的交通意外緊急應變與醫療體系,確保傷者能獲得即時且高品質的醫療救護。同時,倡議將交通事故預防納入公共衛生政策,視為重要的健康議題來推動。
推動心理健康支持:交通事故不僅造成身體傷害,也會對受害者及家屬帶來嚴重的心理創傷。聯盟未來將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合作,建立支援系統,提供心理諮詢和陪伴服務,幫助他們走出陰霾。
推廣道路安全教育:聯盟設計並提供一系列針對學齡前兒童、國中小學生及成人的道路安全教育課程與教材,讓民眾從小建立正確的行人路權觀念與安全行為。
合作開發教育資源:與教育部、地方教育局及學校合作,將行人安全教育納入正式課綱或補充教材。同時,舉辦教師培訓工作坊,協助老師們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,將道路安全知識融入日常教學。
關注特定族群需求:目前台灣交通環境的設計往往忽略了性別差異帶來的影響。聯盟研究並倡導設計對孕婦、攜帶嬰兒推車的照顧者、以及身心障礙者更友善的行人空間,例如更寬敞的人行道、無障礙設施、以及照明充足的環境。
數據分析與倡議:透過分析性別在交通事故中的角色,倡議性別平等的交通安全政策,確保所有性別都能在道路上安全地移動。
推廣安全通勤模式:倡導政府和企業鼓勵員工使用公共運輸、步行或騎乘自行車通勤,並提供相關補助或獎勵。不僅能減少交通擁堵,降低碳排放,也能創造更健康、更有效率的通勤環境。
支持交通相關產業轉型:鼓勵交通工程、車輛製造等相關產業朝向「以人為本」的設計理念發展,例如開發更安全的車輛輔助系統、設計對行人更友善的基礎設施等,從而創造更多符合永續發展的就業機會。
分析交通意外的經濟成本:透過研究報告揭示交通意外對社會所造成的龐大經濟損失,包括醫療費用、工作日損失、財物損壞等。
優先改善弱勢交通環境:倡導政府投入資源改善道路環境,例如設置行人穿越道、庇護島、以及適當的交通號誌。
確保交通政策的包容性: 在推動法規修訂或政策制定時,確保其涵蓋並保護所有社會群體,特別是兒童、身心障礙者、年長者等在交通上較為脆弱的族群。透過公民參與、舉辦公聽會等方式,讓這些族群的聲音被聽見。
倡導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:聯盟積極參與城市規劃和交通政策的討論,推動將「行人優先」納入城市發展的核心理念。例如,推動擴大行人徒步區、設置綠色廊道、建立完善的自行車道系統、大眾運輸系統,以鼓勵民眾減少對私家車的依賴。
提升公共空間品質:倡導打造兼具安全與美感的公共空間。透過舉辦「街道診斷」工作坊,讓社區居民共同參與,找出潛在的危險因子並提出改善方案。同時,推動政府在公共空間中增加休憩設施、綠化植栽,讓道路不只是移動的通道,更是居民可以安心停留、交流的場所。
倡導綠色交通政策:積極倡議政府推動友善行人的交通政策,將人行道、專用自行車道普及率制100%,並改善大眾運輸的品質。這些措施能鼓勵更多人選擇環保的通勤方式,從源頭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。
推動城市空間綠化:在人行道與道路旁植樹,打造綠色廊道。這不僅能提供行人遮蔭,改善步行體驗,也能吸收二氧化碳,對抗熱島效應,達到環境與交通雙贏的目標。
結合氣候變遷與交通安全的倡議:改善交通環境不僅是為了保護生命,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氣候行動,選擇步行或大眾運輸,就是在為地球盡一份心力。
推動交通法規修訂與落實:聯盟持續監督政府,推動更嚴格、更明確的行人保護法規,並要求執法單位確實執行,以建立一個公平且有威嚇力的交通秩序。
建立透明的資料庫與監督機制:透過公開透明的資訊,讓公民能夠共同監督政府的政策成效,並針對制度面的缺失提出具體建議,確保政府在交通安全議題上負起責任。
建立跨界合作平台:主動與交通部門、警政單位、學術研究機構、車輛製造商以及其他公民團體建立合作關係。定期召開會議,共同研擬解決方案,分享最佳實踐案例,並形成一股強大的推動力。
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:與國際上其他行人安全組織建立聯繫,例如國際行人聯盟(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edestrians)、世界衛生組織(WHO)等。透過參與國際會議、交換資訊,學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與技術,並將台灣的經驗分享出去。
推動公民科學與數據共享:鼓勵民眾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線上平台回報交通危險路段,共同建立開放的數據資料庫。將這些數據與政府部門共享,提供決策參考,以建立一個更透明、更具參與性的合作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