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請給弱勢用路人安全的路】
2024.05.13.
2024.05.13.
台北市陽明山文化大學外發生行人死亡車禍,缺乏人行道的設計,行人只能走在車道邊緣,仍遭自小客車從後方追撞,周姓婦人最終送醫搶救身亡。
這起悲劇引起對人行空間的重視跟關注,下了車你我都是行人。沒有行的安全,只會對用路人構成生命的威脅。
許多國家針對交通違規累犯或高齡駕駛會進行駕照回訓,以確保其仍有安全駕駛的能力。台灣缺乏適當的回訓制度及退場機制,導致不適任駕駛在路上仍能駕駛,對其他用路人的安全造成威脅,我們呼籲應儘速制定「回訓制度」及啟動「駕訓改革」。
士林分局交通分隊長呂昭霆呼籲「行人應靠邊行走,以維護自身及其他用路人行車安全。」
但周姓婦人當時就是行經在道路最右側,卻仍因過寬的車道及缺乏人行道和實體阻隔,才導致這場悲劇,政府應正視死傷問題的根本在於道路設計不全,而非卸責於用路人本身。
根據Google Map街景圖所示,我們查看此路段也發現許多奇怪現象,明明路段前後都有人行道,為何到了商家聚集的區塊,人行道就忽然「消失不見」了?而前方的人行道上又停滿機車,致使行人被迫走在車道上,損害弱勢用路人權益。路側甚至有紅線、黃線、卸貨格同時並存的混亂設計,台北市工務局應提出說明並立即改善。
營建署評估完善人行設施還需100年的消息,然而,我們沒有更多時間和性命可以等待!中央政府對交通設施的規範力度不足,放任地方政府按照當地情況自行處理,而這種「因地制宜」的做法,在出事故後才亡羊補牢,不符合零死亡願景(Vision Zero)。
5月1日甫通過的《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》為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,但僅僅有條例還不足以解決問題。我們呼籲中央政府加強監管,制定行人安全設施施行細則,以及統一全國道路設計規範法規;地方政府也應儘速擬定人行設施建設計畫。
讓每一個用路人都能有路可走,行的安全不用再等100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