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市公館圓環及公車地下專用道拆除案,北市府將在稍後23點開始進場施工。即使過去半年來許多專家提出疑慮,當地居民、學生、交通團體也表達反對,市府卻堅持在未有充分討論、數據、試辦下開工,完全就是「蔣不聽」!
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今天晚上召集在地居民、交通團體、學生代表等,在開工前的最後一刻到現場抗議示威,是為了讓所有受影響的人一起站出來發聲!懇請蔣市府停止施工,重啟協商!勿再忽視民意,一意孤行!
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說明,現有圓環之所以常有擦撞,是因為圓環本身標線標誌就有問題,北市府只願在「出環」時劃設導引線,不願在「入環」時增設導引線,用路人進圓環就不知如何選擇車道,到了出環時才發現需要切換車道,只能違規「硬切」,才有擦撞。
陳愷寧說,各個交通民間團體日前共同討論並提出現行圓環標線改造方案,不需大興土木,是「更便宜、更快速、更安全、更有效」的辦法,該圖面亦在圓環會勘時提供北市府作為設計參考。
在北市府的專家會議中,學者也表達民團的改善方案不僅簡單快速,對安全改善也有效;相反地,直接動工拆除,卻是連交工處過去(2021年和今年初)的相關研究報告中,都證實是「最不建議」的方案!即便拆除圓環,對於車流紓解並無顯著助益,現行圓環效能甚至較佳,而且造成回堵擁塞也無法再修復。
陳愷寧認為,交工處已研究證明不應拆除,蔣萬安卻仍然堅持,這樣先射箭再畫靶的政策決策方式,不僅不尊重地方居民的意見表達,和通勤族用路需求,亦不符合科學原則和交通專業,龐大成本更是浪費民脂民膏!未來造成交通雍塞、大眾運輸效率降低,等同是在懲罰大眾運輸使用者,和蔣萬安過去承諾的公共運具優先完全不符!我們無法接受!
關於公館圓環拆除的反對聲音,蔣市府用各種粉專圖卡、輿論戰帶風向,對於市府的作為整體評價,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林柏勛以兩大罪狀來說明。
第一罪狀是「倒果為因蔣不聽」:
蔣市府說「公館圓環很危險」,要拆掉才安全。事實是,圓環危險的秘密是標線不清,很多空間是無標線的柏油路面,還有出入都沒有指引,導致容易發生同向擦撞,違規者九成九都是初犯。而七年來的交通亂象根源,就是台北市自己沒有善用圓環!現在還要以亂搞的結果,當作拆圓環的原因,根本倒果為因「蔣」不聽。
蔣市府說「專家建議要拆」,事實是,會議記錄是正反意見都有,卻被市府下了正交才是好的結論。市府以政治領導專業,所謂的專家,其實都是北市前官員自己人,竟然隨便推翻過去20年的討論,連民間「強化標線」的製圖與建議都推翻。
第二罪狀是「強拆、強填,把行人當遮羞布」:
蔣市府說「有與民溝通」,事實是,各種方案、工程圖、發包顧問公司,甚至是兩次公聽會,都是在蔣萬安宣布要拆之後才舉行,其實會議上處長自說自話、頻頻跳針,民間團體意見都不聽,這樣的會議根本是「告知會」。回顧市府的政績,過去機器、永康街徒步區、拆天橋,乃至於這一次的拆圓環,都是舉著「人本交通」的大旗,不說明、不溝通、沒有配套措施就完事,躲在人本交通後面當作遮羞布,實施威權、霸道的強拆強填。
蔣市府說「不能不填地下道」,事實是,沒有填車行地下道的案例北市就有,就是1992年行政院的前面以前叫做「復興橋圓環」的拆除改正交,現今還有人行地下道存在,甚至下面還有捷運藍線正下方穿越過去,難道沒有打基樁、路面承重等工程障礙?現在一個也不敢拿出來說,可見改正交之後的結果也端不上檯面,蔣市府如何自圓其說?
林柏勛最後呼籲,以上兩大罪狀希望蔣萬安可以聽進去,市長做出政績爭取認同是好事,但我們的台北市,不是你的實驗室!
守環行動發起人、台大城鄉所學生彭軍皓說明,此次拆除案不只影響學生通勤,下週一開始,羅斯福路將出現大塞車情況;原本走地下道的公車將擠上平面道路,每小時近 300 班次的公車,和汽、機車共用羅斯福路,機車被迫在大型車之間穿梭,風險與延誤將大幅增加。不只是學生會遭遇塞車和遲到,且現場鄰近銘傳國小的親子接送動線,若廢除地下專用道,尖峰車流勢必更壅塞,學童上下學風險只會上升。
不僅是學生、學童的安危,對公車族,與大小車種混流,將嚴重影響大眾運輸準點性與候車安全;對消防及醫療人員,車流改變將影響消防、救護等緊急車輛通行;對捷運族,市府同時提出捷運優惠措施,恐使尖峰時段新店線擁擠加劇,轉乘樞紐壓力倍增!
彭軍皓重申訴求:保留大眾運輸優先設施、暫緩不可逆工程、重啟民間協商,並公開所有技術與模擬數據,必須以「透明資料」與「可檢核配套」回應民眾疑慮,否則壅塞與安全風險將由通勤大眾承擔!
臺師大學生、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長王晉謙說明,圓環確實存在交通安全問題,但事故多為輕微擦撞,並非嚴重人身事故,市府卻未先嘗試標線調整、縮小路口等較溫和的方式,便急於推動填平成案,忽略最小侵害原則。
臺師大學生會會長黃莨騰則表示,師大每日有數十班校車往返公館校區和和平校區,更有近四千名住宿生仰賴公車通勤。若未來公車必須停等紅燈,勢必導致通勤時間拉長,無法及於下課時間趕至另一校區,壓縮學生跨校區選課的彈性。黃莨騰亦指出,學生會日前於社群媒體上調查,僅 11% 學生支持填平,多數學生認為應另尋替代方案。呼籲市府傾聽民意,盼「蔣得聽」、「蔣得通」。黃莨騰強調「我們沒有反對交通改善,而是反對草率決策!」。
黃莨騰說明,臺師大校方已公布施工期間,07:50、08:45 自公館校區發車之校車,皆提早 10 分鐘發車,工程顯然對學生有實際影響。
台灣綠黨李春祥說,今天受公車司機委託來發聲,大哥一天會有十次到這個路口,北向從師大分部穿越地下到公館只要30秒,南向是到圓環右轉,直行公車也很多。
李春祥轉達司機說法:「公車專用地下道絕對不能塞掉,不然大家都穩死!上下班時間有300多台公車從地下道鑽過去,大家都知道,頂面嘛是(mā sī)有公車,有右轉也有左轉,左轉就是圓環繞3/4,這就是圓環的功能。
上下班時間這麼多轎車和歐多拜(oo-tóo-bái),現在把公車趕到路面,二向的直行,有右轉、有左轉,都要佔車道,紅綠燈好幾相,等一次紅燈到底要多久?開公車當然可以等紅燈,但不是說「大眾運輸優先」嗎?取消公車的專用車道,讓坐公車的人等更久,不願意搭公車,難道是蔣市長的交通政策嗎?我要問,圓環真的有比較危險嗎?為了這種噗嚨共(phū-lōng-kòng)的理由把「大動脈」綁起來,大家犧牲沒價值!」
台大城鄉所助理教授郭怡君指出,針對北市府決策過程,拆除案不僅欠缺實質公民參與,更缺乏本土化專業研究。公館圓環和行人地下道的拆除,都是必須大興土木來處理的工程,涉及的是交通建設專業、都市計劃專業,而交通的專業又分成安全和工程的專業,此案缺乏相關議題專家。因此我們認為程序正義上面非常有問題。
郭怡君教授說明,北市府決策未因為議題衝擊不同背景的道路使用者,聆聽利害關係人的意見。從3月25號蔣市長第一次拍板以後,到5月29號才第一次召開市民的公聽會,而那個公聽會是開在很多市民都不知道,只有部分的市民有機會能夠參與。
郭怡君說,即使在公聽會現場看到許多市民站出來反對拆除圓環,然而市府官員與民眾間並未達成溝通,而只是單純宣導政令,並未真正想聽取現場意見,整個決策就好像是一套公定的劇本,沒有任何討論的餘地。
郭怡君教授對北市府的人事選擇有所質疑,北市府於7月17日和8月21日召開與專家學者的會議,這些專家學者是經過細心的挑選的,可能是歷任的台北市交通局任職的公務人員,本來就有同事的交情在。今(2025)年3月前,所有的專家報告、市府研究案都指出不能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,「但蔣萬安3月貼文宣布拆除後,專家就轉彎了。」
郭怡君教授細看北市府所引用的研究後卻指出,「專家學者們其實沒有真正受委託做正式的研究,他們都憑著過去的一些印象,沒有真正投入實證的研究。」
在實證方面,郭怡君教授也指出,對於北市府所認為標線效益只有10%左右的論 述,使用研究資料充滿漏洞:「樣本都是國外郊區,對比像台灣圓環這種高車流量的狀況,其實我們需要自己的實證研究。」
19:00-19:20 開場記者會 說明訴求
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 陳愷寧
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 林柏勛
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長 王晉謙
台灣安全駕駛監督聯盟理事長 林美娜
守環行動發起學生 彭軍皓
台大學生會會長 陳柏承
師大學生會會長 黃莨騰
台大城鄉所助理教授 郭怡君
政大交通運輸研究社社長 賴冠廷
華興里里長 陳峙穎
張志豪議員
苗博雅議員
19:20-20:00 圓環大走讀 抗議行動
20:00-21:00 公民宣講 自由發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