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稿
新聞稿
【820行人大遊行一週年, 盼終結台灣交通地獄】記者會新聞稿 20240820發
去年8月20日,我們邀集上萬⺠關心交通議題的群眾,在總統府前的凱道集結,並於台北城中區遊行,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次為了每年近400位無辜死亡的行人而走上街頭,也是大家期 望終結台灣「行人地獄」乃至於「交通地獄」所做出的努力。
行人大遊行屆滿一年的今天,我們透過年度回顧,提出交通3E:行人設施、駕訓教育、交通執法三個層面,所看見政策上的不足之處,也提出行政院應開啟國是會議的訴求。
我們不願再見到任何人在道路上無辜死去,呼籲政府能正視問題, 勿怠忽職守,應儘速改善以終結台灣交通地獄,不要讓人⺠再回到凱道!
▎年度回顧:行人交通死亡人數不降反升,地方與中央應盡速著手落實零死亡願景(Vision Zero)
遊行過後,我們持續在中央以及地方進行行人路權的倡議行動,參與了數場公聽會、座談會及與政府密集開會,並與各黨立委遊說,促使立法院回應了我們的五大訴求之一:「#重建交通法制」,通過了交通安全母法《#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》的制定,強調權責單位的清楚劃分以及道安會報應納入民間團體;也持續與國土規劃署共同討論《#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》的立法,並且密切與主管機關研討其施行細則,以減少行人死傷。
除此之外,我們過去要求行人設施不完善之道路應有「民眾通報」機制,國土署也在今年7月1日啟動了「全民參與街道改善平台」,讓民眾有管道可以直接參與道路改善,將自身周遭有問題的道路提案並進行具體實踐,並由中央全額補助施工改善,落實人本交通的推動。交通部亦邀集各地方政府與聯盟開啟 #定期地方檢討會議,共同討論並檢討改善各地道路設計的問題。
教育方面,聯盟透過舉辦「人本交通座談會」、「交通改革培力坊」等,並邀集中央國土署、地方交通局等機關參加,一面向外推廣以人為本的交通觀念及改革,更從下而上地向政府推廣正確、進步的道路設計理念,彌補政府在交通教育的不足。
然而,在上個會期立院卻也通過了交通違規1200元「微罪不舉」的失敗政策,面對大違停時代的來臨,我們也在全台各地舉辦陳抗活動上街倡議,盼能阻止不斷放寬的執法,最終保住了「人行道」、「行人穿越線」及「身障車格」的違規檢舉記點制。
即使中央政府在法規面開始進行修訂與完善,但整體的行人交通傷亡卻不降反升,顯見⾏⼈安全計畫仍未有顯著成果,陳愷寧表示,依照行政院「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」,設定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每年下降5%,然而,交通部最新統計,今年1⾄5⽉ #⾏⼈死亡數160⼈,較去年同期增加4⼈,不只未達到降5%(149人)的目標,反而增加了2.6%;而針對今年⾸季⾏⼈事故分析,其中6成9為「遭汽⾞碰撞」,肇因部分主要是「 ⾞輛不停讓⾏⼈」。
⽽去年道安成果,交通死亡⼈數依然破3000⼈,受傷⼈數甚⾄近54萬人創歷史新⾼,行人事故件數逾40萬件、增幅6.7%,沒有達到預期,且台灣平均每年2.3萬名兒童在交通事故中死傷,去年2.6萬⼈傷亡更是達5年來⾼峰,少⼦化下更顯兒童道安問題嚴重。
顯見 #行政院未具改革決心,也 #未善盡督導交通部落實執行的責任,凸顯我國交通制度長年「以車為本」又縱容不良駕駛錯誤觀念,傷害人民生命及權益,戕害我國國際形象與地位。
▎工程(Engineering):4年400億「⾏⼈交通安全⾏動綱領」計畫應追蹤改善以免浪費公帑
賴總統在就職演說點出台灣交通問題,提及要終結台灣⾏⼈地獄的惡名;這次新國會⾸先通過《⾏⼈交通安全設施條例》,行政院也於112年5月核定「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」,核定四年400億元經費預算推動「永續提升行人安全計畫」維護行人安全,並揭示道路交通事故行人死亡人數「2030年前降低50%」的目標,長期朝「零死亡願景」(VisionZero)邁進。
然⽽,⾏動綱領⾄今也已超過⼀年,仍未⾒交通⼯程、教育、執法的改善成果,我們也發現改善計畫中,並 #未追蹤改善進度及列管改善措施;也 #未分析改善工程完工後行人事故增減趨勢;將要改善的路⼝及改善措施不明確、改善計畫未公開與民眾,更無法適度調整改善措施。我們憂心在此計畫下許多路口改善工程後,仍再次列為行人事故熱點,既浪費龐大公帑又失去計畫原意。
我們要求⾏政院應定期針對易肇事地點及多事故路口 #製作改善項目報表,並向民間公開計畫內容, #定期追蹤改善進度,分析路口於交通改善工程完工後的實際改善成效,並以滾動調整各項改善措施,供⺠眾檢視成效。而交通部定期舉辦的相關考核會議,也效仿大多會議明訂專家學者與民間團體的「#最低比例」要求,提供建議以改善計畫內容。
也期待相關計畫中,交通鄰近區域如學校、醫院、公家機關等周遭的⾏⼈設施能優先有效提升,中央要有完整規範,地⽅才有法可依,能否有效規範到地⽅政府並真正落實施作,是否有相關的設計規範(如都市⼈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⼿冊等),才不會出現很多地⽅胡亂施⼯、隨意檢核,後續建設出的道路不符期待,甚⾄⼜被重新挖除的種種浪費公帑的問題!
▎教育(Education):駕訓考照與回訓制度應即刻改善,莫讓不良駕駛再上路
台灣⽬前考照制度的問題包含:駕訓班所教的不符合實際上路狀況、未依規定授課與教練素質參差不⿑、場內訓練不⾜就直接上實際道路訓練、學科試題死板⽽術科過於簡單且考官放⽔作弊、汽⾞考照沒模擬情境等。我們認為,應調整駕訓費⽤上限改善學科、術科內容與場內環境、考照制度需跟實際道路狀況接軌並且嚴謹、參考⽇本有兩階段駕訓與考試等以改善問題。
除此之外,許多國家都有「駕照回訓制度」,定期確保駕駛⼈仍有駕駛能⼒,以及宣導法規的更新。台灣的駕照相較各國容易取得,⼀張還能⽤終⾝,⼜未有定期回訓制度,每每更新法規容易造成⺠眾不了解⽽誤觸法導致⺠怨,如同上任內閣所遇到的情形,法規的改變使得民間措手不及,進而引發大規模抗議及民間對立,更導致常有不適任駕駛引發重⼤⾞禍的情況。
我們看見交通部於8月14日預告修正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」五十二條、五十二條之二、五十二條之四、五十七條及五十八條,讓「嚴重違規的駕駛人」僅能先換發「1至6年」的短期駕照,並且應先繳清交通罰鍰及接受「#道路交通安全講習」才可發照。然而,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之內容仍有諸多進步空間,我們也強調除了現行法規的違規嚴重紀錄者,針對一般駕駛人也應有合理的定期回訓制度,一方面讓駕駛人知曉最新的交通法規,避免駕駛人無法辨識新的交通標線號誌,誤觸法規而受罰,一方面也能降低新政策實施期的民怨震盪,增加與民討論的空間。
▎執法(Enforcement):交通部大舉開放違規,未能解決交通問題反而易引起重大事故
根據過往統計數據,交通重大死傷多在路口發生,而道路違規7成為民眾檢舉,警察取締僅佔3成,可見執法量能之不足。然而立院上會期通過「微罪不罰」法案並在6月30日上路,將路口、公車站、消防栓、快車道⋯⋯等的違規停車及諸多違規行為,大舉放寬記點及限縮檢舉,僅因畏懼職業駕駛團體的「民怨」及檢舉量過大,便以縱容違規來減少檢舉業務,而非減少違規行為本身及改善道路臨停設計,治標不治本,更可能讓弱勢用路人徒增更多危險。
現行法規原先已賦予警察可視情形「微罪勸導代替舉發」,去年也因應職業駕駛需求,將上下客貨修法取消記點,而本次修法未與民間充分溝通,沒有針對各開放項目的「#安全危害性」分析評估,也未規劃開放後的「#配套措施」和「#改善計畫」,就貿然地再次在執法上大幅退縮,是許多民眾難以接受的。
交通執法的改革需具體評估與規劃執法人力需求,以及增加基層警察的政策參與,以改善執法量能不足的問題,不應以短期的大執法專案作秀,並要將刀口直指影響道安的違規,才能真正達到改善交安的效能。
▎籲行政院召開「交通安全國是會議」,提升公⺠參與解決權責破碎化的問題
台灣的道路規劃混亂很⼤的原因在於沒有主轄機關,道路設計、施⼯沒有明確規範,沒有統⼀的管理、發照的單位,各個道路設施的管轄單位混亂不統⼀,造成各機關互踢⽪球,有的縣市甚⾄也沒有交通局,且許多地⽅的道路設施最後還要看「當地的⾥長」是否同意,沒辦法強硬施⼯,以⾄於政府長年來無法從根本徹底改善交通問題。
目前交通部依「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」定期召開的道安會議,以及7月起每月公布的「 #道安總動員」記者會,除了民間團體比例不足,參與者代表性備受質疑,更重要的是,僅有做數據上的統計, #未能解決部會橫向溝通的匱乏。過去台灣防疫時期的「記者會」不只是報數字,而是指揮中心有跨部會協調能力,國家才能動起來。我們樂見每周公布道安現況,但如果跨部會的任務沒有串起,交通基本法的「行政院層級」無法落實,聯盟擔憂徒具形式,而無實際意義。
⼀直以來交通政策的制定跟執⾏,只能由上往下,產生這樣極⼤的斷裂,我們強烈的提出「交通安全國是會議」的訴求,要把交通的許多議題以及爛瘡,全部攤開來討論,讓專家、學者、團體、媒體甚⾄是公⺠都能充分的參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