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稿
新聞稿
【道安未達標,行人死亡數上升,政府應改善交通政策並開啟對話】20240614發
12日上午,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 TVZA與各交通倡議團體,至交通部針對新任官員聯合召開記者會。今年首季道安成果甫出爐,交通傷亡下降未達標,行人死亡不降反升,可見行人安全計畫仍未有成果。聯盟呼籲政府,應啟動交通改革政策,並提出5項訴求,願與部長開啟對談共商,以達成友善的交通環境,讓台灣往 #零死亡願景(Vision Zero)邁步。
交通部由公共運輸監理司副司長接下陳情書,會後 李孟諺部長也透過媒體表達,#同意安排時間與民間團體會談,聽取各界意見,共同尋求更好的改善方案。
我們對部長的回應表達感謝與期待,期望此會談能儘速開始進行。
交通部今公布最新統計,今年第一季1至3月道路交通事故有9萬7436件,造成772人死亡,未達降至759人目標,行人死亡數119人,較去年同期增加16人,上升15.5%。針對今年首季行人事故分析,其中6成9為遭汽車碰撞,肇因部分主要是車輛不停讓行人。
而去年道安成果,交通死亡人數依然破3000人,受傷人數甚至53萬創新高,沒有達到預期的「降7%」,且台灣平均每年2.3萬名兒童在交通事故中死傷,去年2.6萬人傷亡更是達5年來高峰,少子化下更顯兒童道安問題嚴重。
以紐約市為例,紐約市在2014年成為全美第一個宣佈零死亡願景(Vision Zero)的城市。十年內,紐約市透過交通3E(工程、教育、執法)積極改善,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減少了12%,行人死亡人數大減了40%。
紐約市府宣佈全市速限降低至25英哩(約40公里),給駕駛和行人更多時間看見對方並做出反應,提高駕駛避開的能力;即使不幸撞上,行人死亡率也只有原來的一半。全市減速後,一年內交通死亡人數立刻減少了22%。並且將行人嚴重死傷人數密度進行排名,以合理運用預算,畫出零死亡優先廊道、優先路口、優先區域等。從高死亡密度區下手,進行道路系統重新設計,透過減速丘、提高行穿線誘使駕駛自動減速等。同時也加強執法,淘汰習慣違規的不適任駕駛。
先進國家在進行交通改革的同時也會有民怨,但並非像交通部遇到困難就朝夕令改、反覆退讓,紐約市持續堅持的推動,才達成了最終的成果,我們也呼籲政府引以為鑒,儘速啟動交通改革,勿再忽視馬路上無辜性命的死去。
我們提出以下5項訴求,以改善台灣系統性的交通問題。
賴總統在就職演說點出台灣交通問題,並提到要終結台灣行人地獄的惡名;這次新國會首先通過行人設施安全條例,行政院也於112年5月25日通過「行人交通安全行動綱領」,核定四年400億元經費預算,這都是我們看到行人交通安全改善的開始。
然而,行動綱領至今已過一年,仍未見交通工程、教育、執法的改善成果,各縣市申請預算的路口及改善措施亦不明確,我們要求行政院應定期公布改善路段、改善方式、檢核及管理計畫,供民眾檢視成效。
交通部規畫檢討4年600個路口,期待至少交通鄰近區域如學校、醫院、公家機關周遭的行人設施能有效提升,我們重申,中央要有完整規範,地方才有法可依,能否有效規範到地方政府並真正落實施作,這些都需要持續關注,也才不會出現很多地方沒有人行道,或是對於行人設施有不同的樣態無法統一。
據國土署統計台灣人行道普及率僅有約42%,適宜性約為62%,六都中僅雙北人行道普及率達6成,其他甚至不到5成。人行道未落實,行人需要走在危險的車道,而大部分人行道不是充滿違停和騎樓違建佔用,就是被電線桿、變電箱、斷裂階梯、消防栓等壓縮空間,不然就是死路,造成輪椅、娃娃車無法行走。
且地方政府對施工交維規範不同,很多臨時性人行道都不符合標準,危害行人安全,法規也應納入施工期間臨時性人行道措施。
立法院在本院會通過《行人設施安全條例》,希望後續中央的規範,及地方政府的積極落實,儘速改善人行道普及率及適應性不足的問題,才是行人是否能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的關鍵,呼籲各地方政府,應當儘速開始制定廣設人行道的改善計畫。
行人設施要改善,應在法規中要求落實包含:
▍ #車道瘦身,讓出更多空間給人行道;
▍落實 #實體人行道、 #人行道外推、#行穿線退縮 、#行穿線照明 等,以強化行人用路安全;
▍ #抬高行穿道,迫使駕駛必須主動減速;
▍ 增設 #行人庇護島,防駕駛切西瓜;
▍ 增設 #行人專用時項,避免人車爭道;
▍ #淨空路口,延伸路緣、劃禁停區,確保駕駛視線;
▍ #降低市中心速限,在校園、醫院周增設交通寧靜區,以降低發生碰撞時的致死率等;
許多透過工程設計都是可以加強改善的部分,也應統事故資料,依照行人死傷數據較高的路段進行排名,優先改善善用預算。
我們也再次強調,人行道可以兼顧「避車(停車)灣」的設計,讓大家不僅可以安全停車,更能夠在下車後有友善的徒步空間,創